星期一, 9月 30, 2002

一起寫吧!(三)茶餐廳 (寫作+社會文化)

把「茶餐廳」三個字拆開,可以是「茶」「餐廳」,或是
「茶餐」「廳」。前一個拆法就把它放在「日本菜館」、
「燒臘飯店」、「漢堡包餐廳」等的行列,它招徠顧客的
飲食,是茶。後者呢,便是吃茶餐的地方。兩個解法套在
現在的茶餐廳,都通。

茶餐廳菜牌裡最要緊的兩道,和銷路最好的,是茶和茶餐
。茶餐廳奉客的茶也有兩款:淡茶供客人止渴洗餐具或清
去餐後留在口腔的餘味,慢慢由熱變暖至冷;而加了奶或
檸檬的,不論冷熱,都成了「港飲」,很多人不能一日無
彼等。茶若不好,咖啡和檸檬水質素多高,也救不了那家
茶餐廳。

茶餐除了剛才提的幾款飲品,傳統口味還要有已烘去大量
水分的多士或三明治,即食麵、通心粉或雞腿雞翼等等,
都是後來出現的--最早期的茶餐廳,就是賣茶啡和麵包
,還要用好多的蛋來當三明治餡料及早餐主菜;若是冰室
進化而成的,便以四式消暑冰當台柱,它們叫紅豆冰、雜
果冰、菠蘿冰和蓮子冰。

從茶啡多士三明治和冰品開始,茶餐廳不待政府和企業呼
籲,數十年前起便陸續推出增值產品:營養餐、通心粉、
粥粉麵飯、意大利麵、碟頭飯、東南亞特飲、鐵板扒餐、
早午晚快常特ABC餐、晚飯小菜和海鮮,甚至魚生,儘管是
不太新鮮的幾片三文魚。增值的目的不為厚利,而是加大
在多銷之後,賺得求存薄利的機會。而茶餐廳的新飲食,
盡量要大眾化,從不走偏鋒,所謂茶餐廳的多元化或包容
,都是經過計算才有的。

人流雖多,但茶餐廳的顧客,八九成都是老百姓,跟「大
眾化」相距不遠。名人不多會在新界街頭的茶餐廳出現,
遊客也少涉足非遊客區的茶餐廳,成為香港居民的非華人
,鮮有常到茶餐廳的。走進去,但見都是黃皮膚,操不同
口音廣州話的老中青男女,飲食或各異,志向卻一致,首
是果腹,二是交誼溝通。老北京有茶館,今香港有茶餐廳


一起寫吧!網上閱讀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