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線皆是自私故 (電影+網絡)
1997年復活節後的星期天前,一個跟我一起參與學生報編務的女生,送我一張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的入場券,是蔡明亮的《河流》(1996)——她沒空。那星期天的中午,我一個人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,第一次看電影節的電影。
事隔九年,《河流》雖未為我最愛的電影,但之後八年,每年農曆新年後復活節前也會獻金如儀,買電影節的節目票子。看過電影後,我想寫,間中也能完成一兩篇影後感。這些觀影後感,格式類近中學時的讀書報告,先列電影簡要資料,再述影片內容,最後以後感作結。後感多寫了雜書電影多看了,也便做起點內容和技法的分析來,「後感」二字似感不足。
及後聞得法蘭西國有本電影刊物,其名譯成中文則為《電影筆記》;本地亦有影友史丹利五,用自己大名加「電影筆記」四個字,為自己的電影文字網站命名,因而想到自己的電影雜文,不妨也名之「電影筆記」。自己這樣寫電影節觀影筆記,有六年了。
幸好第一次看電影節節目前,互聯網已甚普及,自己略識網頁製作,跟朋友辦了個網上同人誌,不愁沒地方發表自己的電影筆記。獨力寫後更想邀四方影友共建大業,於是每年電影節前後,我就在同人誌的網站發文邀稿,復經朋友網絡多番勸請,惜怎樣努力也好,只得一兩個慣常來稿的拍檔或影友支持一下,然後眼睜睜的看著其他跟電影節有關的文章,在網上論壇,或在某個個人網站出現,想也有一些自己沒空搜尋的文章,不曾讀到。
那些年網誌(blog)不曾流行,跟它最接近的網上發文平台個人新聞台,使用的香港影友不算太多,個人網站編寫又稍嫌複雜,不多不少會影響筆記的數目。當然,自己做一個電影節文章全文一品鍋也不易;雖然幾無保證把網上文章獨家刋登的技術,但自家有網站有文章時,將心血拷貝一份,連同瀏覽人流一併送贈,恐怕沒多少人會如此慷慨。到了2005年,自己己從新聞台轉戰網誌,同人誌又因自己無心繼續,無人補上當核心而停擺,呼朋喚友獻文的傳統要變一下。既然投稿者少,網上文章卻多,何不只求連結,集中一起,滿足自己的看文集文慾,兼可做福人群?我興起辦連結筆記的連線主意後不久,就跟初識,同樣多看電影的公園仔(皆因公爵有公國,公「國」變公「園」)談到此事,他慷慨撥出他部分的網絡寄存空間,連線有了落腳處,而平台就採較容易使用的blogspot。2005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訂票手冊派出前不久,筆記連線啟動,接著就是找網址以連結。
關於電影節的文字不太難找,蓋我們兩人都有看電影和文字網站的習慣,各自儲了一些載有電影筆記網站的連結。網誌興起後,公開發表電影筆記的人漸多。我們找到選影心得或觀影筆記後,就給作者留言發電郵或即時訊息(IM),請求連結或通知,同時輔以討論區的宣傳帖;被連的寫手鮮有拒絕被連,更有一些朋友主動自薦文章。我們亦不甚計較篇幅長短,有文則連,且讓讀者和寫手自行交流。如果文章吸引,自會刺激寫手網站的瀏覽量。
文章多,很多時會不及處理。卻說去年電影節開始後不久,觀影筆記紛紛刊出,我和公園仔又要看電影和生活,只好記下網址,待有空時再行做導讀和連結。我本懶寫,加上連線的工作,結果去年寫不出電影節的觀影筆記。今年的情況似沒改善。大家找到的文章更多,雖人力又增,仍有文章未連;幸好有些朋友已留言自薦筆記,略解我們的即時壓力。
去年六月底收集連結時,已連結的文章過百,最多人談及的電影是侯孝賢的《珈琲時光》(2004),共十篇。萃取文章精要為導讀,按電影名字排列筆記等安排,和設定片名格式等,都自去年始。
電影節完結前後,我又生主意,建議寫手讀者花點時間聚會聊天,交流觀影心得。節後吹水會因此舉行,時為去年五月八日星期六晚,地點是油麻地窩打老道青年會賓館的酒廊。當晚實至者八人,最後留下的五六人,包括我和公園,談興過濃,竟說不妨下次再續,我又將之當成共同願望,於是在六月辦起第一次「無邊吹水會」。那次參加的五人,當中四個曾參加過節後吹水會。我們的娛己電影和非電影節目也漸多起來,參加的朋友亦然,毋庸細表。
眾人嬉玩看電影吃飯聊天,光陰繼續流走,轉眼今年電影節已成歷史。卻說今年一月,我、公園仔、和經連線相識,同樣看電影寫電影的華利(wally)已為今年連線的平台和連結方式設想。最後我們選用了可支援文章分類的wordpress平台,也置了域名和獨立的網上寄存空間。華利為連線設計了新版面和設定基礎架構。三月電影節門票接受預訂時,我們找了K.當我們第四個編輯——她在法文班認識了一個同學,後來在網上相認,而那同學也是華利的德文班同學。就是我們四個人,為今年的電影節網上筆記做連結。
給這篇回憶打草稿時,電影節主體節目接近尾聲;到了這刻(五月底),還有一些筆記待寫待連。從量計,更多人寫網誌,筆記和談論的電影數量也多了,而寫的很多都是比我們年輕的,二十至二十五歲的朋友。中長篇的筆記也不少,但匆匆連結,不能妄言誰優誰劣,亦不宜經這篇文章說。
我一時不捨又貪心,換得今日光景,雖未至喜出望外,但已不差。
7 Comments:
我也曾經將電影節的文章投稿到"網上青年人民", 有幾多人看過就不得而知了.
電資館展覽過粵片導演李晨風的電影筆記: 用相機拍下電影片段( 是全片! 邊拍邊看?), 沖曬成小相片後貼在簿上. 再詳細寫上分析. 撇開李導演"盜錄"的行為, 這種對電影的細心和愛戴實在令人感動.
hkifflink和blog的流行, 對電影節是否有點推波助瀾的作用?
eric: 在此再一次感謝你們幾位的努力, 各電影發燒友之所以能夠更多機會看他人的影後感, 都是因為你們的負出, 希望明年我寫blog的癮還在, 而hkifflink.net仍可以"為影民服務"!
=)
agnes:沒機會看到李晨風的筆記。但我猜李晨風或是好整以暇,在自家電影公司的放映室慢慢看,慢慢拍。如果真的在電影院「盜拍」,看怕有點教人神往。
我想,辦了連線,未必會刺激電影節的票房,但因我們多沒有集中於某處討論電影的習慣——我們仍多以小群體,彼此不甚相連的模式聚集——,故連線可促進各小群體和個人之間的交流。
看了你寫香港電影節,很感動。看片的時候也許有很多私人的想法,卻從來沒想過,將某些線索集合在一起,可以讓討論變得更有趣。很佩服你的行動力。
花:但回頭想來,我覺得我的行動力仍很不夠。當然行將起來,偶有驚喜。
你好像是第一次在這裡留話吧?
花不是第一次的了,她上一篇留言在「怪癖」一文。
記錯了,是「無邊閒談會(二):夏讀(又名書、輸、勝、贏)下篇(活動)」一文,不過內容跟怪癖有關。
發佈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