狄娜四十一歲時(一) (讀書)
無線電視翡翠台最近在星期三晚十一時,播出《百年中國》,並請狄娜女士擔當主持兼旁述,已播出三集。剛播出的一集主要講國共合作、分裂、日本侵華及八年抗戰,由於是集史觀頗為「抑蔣」,忽略不少國軍抗日的史蹟,故被修讀歷史的加美尤君大大修理一番。聞得此紀錄片源自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,雖又聞近年中國大陸的抗日戰爭史觀,漸肯定國軍的貢獻,但正如一切過渡期般,舊想法的影響依然存在,加上狄娜女士對中國共產黨打的同情分,有這般的結果屬意料之內。按前引的《明報》訪問估計,後數集談到「久齊嘉一」時,恐怕又引來一輪批評。
因為這部紀錄片和相關的討論,隨手重溫了一篇訪問:〈訪問梁幗馨〉。梁幗馨就是狄娜的原名。這篇訪問由吳仲賢(1946-1994)負責、整理,以「劉敏材」的筆名發表於1986年9月的《花花公子》中文版上。雜誌並未藏,藏的是插圖所見的《大志未竟——吳仲賢文集》(香港,樂文書店發行,1997年2月初版,國際書號962-85102-1-5),訪問編於874至891頁。
談起吳仲賢,我是經中大學生報的藏書認識的。他二十三歲時在就讀的珠海書院發起罷課,聲討學院弊政;七十年代投身本地的左翼運動凡十年,並在1973年成立簡稱革馬盟的「革命馬克思主義者同盟」,1981年進入大陸連結內地民運被捕後,「詐降」回港,因而被指背叛運動而開除出革馬盟。之後他在不少本地報刊擔當主管級編採職位。1994年因癌病去世。《大志未竟》是其歷年的友好輯其社運、時事等文章而成,凡944頁。順帶一提,陳耀成導的《吳仲賢的故事》(2002),就是一部談吳仲賢的錄像,其中包括吳的老友莫昭如的同名獨角戲。
不欲當文抄公,故將該十七頁訪問作概述,首先略述狄娜頭四十一年的生平。欲窺全豹,不妨到青文書屋或新遷的樂文書店試找此書。
狄娜原名梁幗馨,生於1945年,籍貫廣東新會。父親名梁錫洪,性格豪爽,學問甚廣,並精琴棋書畫,二十多歲時,已是律師,大學教授,和廣東省稅務局副局長。他跟女兒相處不到一年,1950年因病跟妻女分離,1954年去世。她的祖父當年為新會其中一名大地主,有子十一,但除了四子錫炎和錫洪外,其餘皆早夭。
梁錫洪與妻子在香港結婚。梁幗馨的母親是番禺人,祖先是明末武將,不願降清而到番禺開村,就是番禺石獅頭陳家村。她母親在梅縣懷了她,抗戰勝利後回廣州時,就在馨寧縣誕下她,故名有「馨」字——但查梅縣至廣州一路,只有「興寧」而未見「馨寧」,故「馨」字是取轉音之意,或是另有意思,待考——而「幗」字,她猜想是「巾幗」之意。
她認為,父親打開她認識古書和好讀書之門,並教她做人要有理想,而他的愛國心和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,也感染了她。她的五舅父臨終時,曾向她憶述她父親的看相本領:前者會在1955年淪為乞丐,而自己的女兒可在政治舞台一展身手,兩件事後來都應驗,使她相信看相風水等道,並認為可用科學解釋。
1956年,她十歲,在澳門的聖羅撒女子學校過了三年寄宿生的生活,因為老師一次扣分,令她無法保持考試第一名的位置,感到不公平而逃離學校,之後回到香港,跟母親同住。其後三年她曾在三家女子名校念過書,但因為她後來拍攝性感電影,校方引以為恥,雙方關係也轉差。1961年她中學畢業,1962年加入電影圈,1975年息影,共拍片54部。
1962年時,她被當時的泰國總理Sarit Tanarajata的弟弟追求,他為博伊人芳心,就設計拍電影,請她拍戲。他本身是銀行家,加上他哥哥的身份,使她認識了不少政治人物,加上她初到曼谷時,看到機場歡迎她這個並未演出過的「大明星」的群眾,令她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不少疑問,為日後左傾的遠因。
她在泰國拍了兩部電影,1965年回港,加入國泰機構,鋒頭一時無兩,令其他同公司的影星感到不是味兒。1967年,他跟從大陸來港的前運動教練馬益彰結婚,為的是證明自己的正義感,不羡財富名氣。1968年2月,誕下一女——現已變性為男。1972年離婚。
1966年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,文革令她體會大公無私,不怕犠牲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,而她亦不時低調的回大陸看看。她後來回想,如果沒有婚姻,她或者已回去大陸生活,為國家效力。
到了六十年代末,粵語片式微,她被力邀拍片,她想及不少電影工作人員的生計,於是答應復出。
她的左傾思想漸漸成熟,到1972年冬,當時駐香港的新華社,已開始聯絡她。1973年,她公開表態,支持中國共產黨,並要求回大陸「當螺絲釘」,貢獻己力,但被駐港新華社人員勸阻。翌年,她宣佈破產,其中一個重要理由,「是表示與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社會決裂」,要當無產階級戰士。她同時開始鑽研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,一讀就是三年。
雖然她當時無法回大陸「貢獻」,但仍在大陸以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效力。1977年至1979年期間,她在美國做了點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建交,以及促進雙方文化、經貿等的工作。後來她經商,範圍頗廣,不在此介紹了。
3 Comments:
早前到台灣旅行,剛好是七七事變周年紀念,在台灣看到一個節目,有大學教授和國防部長向國軍演講。那位教授亦指出大陸漸漸確認當年國軍對抗戰的貢獻。不過更有趣的是,那位教授和國防部長都說國軍要學習當年抗戰的犧牲精神,以抵抗敵人。那個「敵人」是誰?當然是對岸的解放軍。
Hi, I am the son of 吳仲賢. Glad that you have my dad's book, hope you enjoy it!
Thanks. It is a thick collection; though I have got it for years, I still need some time to read and digest it.
發佈留言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