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7月 10, 2005

我的上網史:電郵 (網絡+回憶)

(前頭廣告:第一篇轉貼到香港地網站,回應比這邊還多,原因為何?)


因為上網,我有了第一個電郵戶口。第一家選用的上網公司(ISP,官式點說,叫「互聯網服務供應商」)叫interserve,現在已不復存在。當年上網公司提供的電郵服務,跟今天的差別不大:容量未因免費電郵供應商的競爭而增大;電郵先到上網公司的電郵伺服器,再讓你用電郵軟件下載至自己的電腦。稍不同的,就是以前上網公司可讓你用telnet協定連上它跑UNIX操作系統的電郵伺服器,再執行電郵軟件pine閱讀電郵,先做人手過濾,今天卻要在web介面執行,較易,卻沒了自行管理戶口的樂趣。

學懂上網不夠兩個月,就進了大學,每個新生獲配一個2MB的電郵戶口,伺服器叫mailserv。當年大學未設web介面電郵服務,要麼用telnet連上mailserv,要麼就用大學推薦的電郵軟件Eudora收發電郵。同學初識,不外交換姓名、傳呼機號碼和mailserv地址三樣,至於手提電話號碼,那時方漸漸普及,未必人人皆有。

當時的電郵內容跟今天的沒多大分別:互相問候談天有之,充當友儕分享站的也有之,不過廣告或電郵病毒等類,九十年代中幾稀。被分享的東西往往並非原創——笑話聯署都市傳說小故事等等等等——,分享人也少透露意圖,按"forward"鍵就完成工作,收件者往往只能推論他關心朋友,所以將「好東西」廣傳。亦有「電郵友」者,其一就是從新聞組或網頁得知對方電郵,開始電郵來往的;其二為長時間不見,又難互相安排時間做電話或網上對話的朋友,毋須即時回應的電郵,令他們的通訊更見方便,至少減少郵遞和作回覆用的時間。

將大學畢業時,重新使用私營上網公司,找了一家據稱甚可靠的中小型上網商Cyber Express。初時Cyber Express仍讓客戶用telnet連上電郵伺服器,不久就只容許他們經web介面或電郵軟件收發電郵,時為2000年左右。電郵軟件最初用微軟的Outlook Express,及後為了保障自己,免受為Outlook Express度身定做的電郵病毒侵擾,就改用Becky!,直到現在。

剛懂上網時,已知web介面電郵;但到了1999年快畢業時,才為自己有份的《青年人民》申請免費web電郵,稍後就為自己弄一個。當時用的是香港網,設戶後大半年,其中一個戶口獲邀申請認購香港網的股票,當時躍躍欲試,可是並非用身份證上的姓名開設戶口,無法核實身份,認購不成。

不論用甚麼電郵軟件或介面,一旦被較多的人得知你的電郵地址,垃圾電郵和電郵病毒就源源不絕。垃圾電郵若是賣吃的、服的(藥)、看的(情色網站)、借的(美國房屋貸款)等還好,不買就是,但來者企圖騙錢,如「非洲孤兒寡婦求人代辦遺產」或「銀行急欲客戶上網認證」等,未必每個受郵者都能招架。電郵病毒散播時,往往就像垃圾電郵;但它或能借他人的電郵地址繼續散播,我覺得這比帶病毒附件的破壞力更為可惡。

(這是第二篇。)

延伸閱讀
司南:我的上網史(三)——「你們bloggers」
我的上網史(一):開頭的話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